-- 作者:黄献华律师
-- 发布时间:2010-4-20 22:13:49
-- 吴 思:向民间借力
向民间借力 2010-4-20 作者:吴 思 来源:2010年第1期 炎黄春秋杂志
去年,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,中共中央强调发展党内民主。如果今年能推出落实的硬措施,中国的改革事业能有新进展,自然是顺天应人的大好事,我们翘首以盼。 执政党推进党内民主,动力来自哪里?一般说来,执政集团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,层次较高,利益越大。我们相信高层领导的善良意愿和改革承诺,但唯物史观要求我们重视利益格局所决定的基本态势。政治体制改革动力分布的基本态势是:民间大于党内,基层大于高层,弱势集团大于强势集团。从改革动力较弱的层面入手,稳健自有保障,动力却不能不求助于民间和基层。 那么,如何借助基层和民间的改革力量,稳妥而又积极地推进党内民主呢? 首先要拓宽基层、民间和弱势群体的表达通道。网络和各种媒体不仅可能,而且应当满载人民群众的声音。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,胡锦涛主席强调,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中国媒体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,在弘扬社会正气、通达社情民意、引导社会热点、疏导公众情绪、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这正是媒体管理改革的方向。近几年,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与政治有关的各种媒体,却是越来越成为体现领导意图和下达上级指令的单声道。舆论营造至此,真正想推进党内民主的领导人,恐怕也会产生孤立无援之感。当然,发表言论也要有规范,但规范必须有法,法律必须保障民众的知情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。新闻出版法已经酝酿多年,若能早日推出,必将有助于推进党内民主。 其次是放宽对民间组织的限制。一盘散沙固然不能成事,但也难以进行低成本的有效自治,难以开展建设性的对话和互动,难以抵抗腐败。一旦有事,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,容易过激,变本加厉地破坏秩序和稳定。 再次是扩大基层选举。村级选举已经推行十多年,乡镇和县级也该开始试点了。如果进展顺利,可以继续推进。如果进展受挫,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。想像起来,局部基层的试点无关大局稳定,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也比较有限,应该是碎步前进的理想起点。 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,属于历史上的新事物。无论从哪里起步,无论党内党外,高层基层,总要先议论起来,拿出新想法和新办法来。温家宝总理号召政府参事解放思想,独立思考,说真话,讲实情,其实这也是改革时代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传媒人的要求。我们将坚持努力,为新思想和实情真话提供交流平台,在社会实践之前,做好思想上的研究、探索、争论和试验。 读中国历史,可以发现一个规律:每个王朝都不会死于前朝致命之病。周亡于封建,秦废封建立郡县。秦亡于横征暴敛,汉轻徭薄赋。魏晋亡于门阀贵族,隋唐科举取士。唐末五代藩镇割据,宋重文轻武,强干弱枝。不过,防范是有代价的,过度防范代价更大。北宋官军无尾大不掉之虞,但战斗力低下,北宋亡于外敌入侵。 根据上述规律,真正能够威胁当代稳定的,并不是导致国民党政府倒台的异己党派及其报刊,也不是让国民党头痛的工会农会和各种民间力量。威胁当代稳定的,是防范过度造成的问题,民弱官强的问题,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反弹尤其是高层反弹。回顾新中国的灾难性事件,也几乎都能看到对民意表达的过度限制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我们社会的各种组织和报刊没有批评大跃进,反而推波助澜。大跃进的灾难引出庐山会议、七千人大会直至文革的内部反弹和分裂。这段历史表明,过度防范所造成的危险同样可以致命。 中国人善于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。卷入世界潮流之后,总结经验还应该加上世界性眼光。俄国共产党人认为,苏共亡于三个垄断:政治垄断、经济垄断和意识形态垄断。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,但是,我以为三大危机尚存其二,殷鉴不远,不可不察。 对于党内民主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景,我们有理由抱乐观态度。在千年的尺度上看问题,我们与前人最大的不同,就是有了新知识,知道民主法治可以打破兴衰循环。在百年的尺度上看问题,当代与辛亥革命之前的最大差别,就是推翻了帝制,改革不再受制于皇家和贵族的永久利益;同时,农业社会也转变为工商社会,新的社会力量正在民间崛起。温和而平稳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可期的,关键在于:向民间借力。
|